公基:考試中常見的“古代樂器”
在19世紀留聲機發明之前,世界上沒有保存音樂的手段,但樂器作為實踐音樂活動的物質媒介,是可以保存、流傳的,樂器史就是一部物化的音樂史。現在,跟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(www.956766.tw)來認真學習一下關于古代樂器的知識吧。
這些你都知道嗎?
周代,我國已有根據樂器的不同制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,分成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八類,叫做“八音”。
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器分類方法。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,我國一直沿用“八音”分類法。
—金—
金類樂器主要是鐘,鐘盛行于青銅時代。鐘在古代不僅是樂器,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征的禮器。
戰國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,國家一級文物,1978年在湖北隨縣(今隨州)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,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,為該館“鎮館之寶”,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、保存最好、音律最全、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,代表了先秦禮樂文明的最高成就。
—石—
石類樂器主要是各種磬,質料主要是石灰石,其次是青石和玉石。
—絲—
指各種弦樂器,因為古時候的弦都是用絲作的,絲類樂器有琴、瑟、筑、琵琶、胡琴、箜篌等。
古琴
古琴,又稱瑤琴、玉琴、七弦琴,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,有三千年以上歷史。古琴音域寬廣,音色深沉,余音悠遠,代表曲目有《廣陵散》《高山流水》《陽關三疊》等。
琵琶
琵琶由木制或竹等制成,音箱呈半梨形,上裝四弦,原先是用絲線,現多用鋼絲、鋼繩、尼龍制成。琵琶聲音穿透力強,高音區明亮而富有剛性,中音區柔和而有潤音,低音區音質淳厚,可以展現很多情緒,代表曲目有《十面埋伏》《霸王卸甲》等。
古箏
古箏出現于戰國時期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,它的音色優美,音域寬廣、演奏技巧豐富,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,代表曲目有《漁舟唱晚》《高山流水》《漢宮秋月》等。
—竹—
指竹制吹奏樂器,如笛、簫、箎、排簫、管子等。
笛
笛子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、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。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,但也有石笛、玉笛及紅木做的笛子,古時還有骨笛。1986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,由鶴類尺骨制成,有七孔,表面光滑,制作精細。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樂器之一,屬于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800年的裴李崗文化。
—匏—
匏是葫蘆類的植物果實,匏類樂器主要有竽、笙。
竽
竽,是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,形似笙而較大,管數亦較多。成語故事“濫竽充數”中,演奏的即為此樂器。
—土—
土類樂器就是陶制樂器,用陶土制成,典型代表如塤、缶、陶笛、陶鼓等。
塤
塤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,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,用以誘捕獵物。后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,并逐漸增加音孔,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。
—革—
“革”代表皮,革類樂器主要是各種鼓,以懸鼓和建鼓為主。
懸鼓
懸鼓是鼓的一種。鼓型扁平,多懸掛于虎座立鳳鼓架上。鼓身側置,可兩面敲擊。
—木—
木類樂器已經很少見了,有各種木鼓、敔、柷。
敔
敔是古代打擊樂器,用于歷代宮廷雅樂。其形制呈伏虎狀,虎背上有鋸齒形薄木板,用一端劈成數根莖的竹筒,逆刮其鋸齒發音,作樂曲的終結。
柷
柷是古代打擊樂器,用于歷代宮廷雅樂。形如方形木箱,上寬下窄,用椎(木棒)撞其內壁發聲,表示樂曲即將起始。